“透过自行车,你才能最深刻地认识一个地方的样貌——所有的山坡都得挥汗征服,尔后再滑行而下。也因此,你可以真正体会它真实的一面。”
(资料图片)
——海明威《太阳照样升起》
晚上8点的长安街,我裹紧大衣,冷风迎面。
夜幕下,右侧的行车道上,“嗖~嗖~”,不停有单车少年飞驰而过。
不尽相似的装备:头盔,骑行衣,运动感十足的自行车。看起来相当专业,又有点酷,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骑自行车成了一项引领潮流的城市新运动。
2022年的前8个月,小红书上搜索有关自行车骑行相关的用户频次同比增长了253%,有关“骑行”的笔记已超过120万篇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搜索量的增长更为显著,而新一线城市搜索增速最快。
旅游平台马蜂窝上关于骑行的帖子数量,自2020年以来翻了一番。今年五一假期,各地的骑行频次更是飙升超50%。
过去被认为市场在持续萎缩的自行车,一夜之间华丽转身,成为了消费者追捧的对象。
其实,我对自行车的印象,可能还停留在共享单车和二八大杠的记忆里,哦对,还有健身房的动感单车。
确实有点费解,为什么自行车又突然火起来了呢?
01
辉煌的过去,没落的现在
自行车有过自己的高光岁月。
国内的自行车产业发端于1940年,上海自行车厂初成立。发展到1978年的时候,自行车年产量已经达到854万辆,跃居世界第一。当时响当当的国产自行车品牌,包括上海的凤凰、永久和天津的飞鸽,价格从150-300元不等,抵工人四、五个月的收入,但仍是一车难求。当时,自行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,谁要是能在三乡五里拥有一辆,堪比如今开百万宝马回村过年。
1990年代前后,三大品牌凤凰、飞鸽、永久在这波运动骑行热中被抛下,台资企业捷安特、美利达恰好进入大陆占领了中高端市场,这两个品牌也成了很多85、90后的童年记忆。
此后的30年,自行车的价格没涨多少,一直在500-800元浮动,但曾经属于自行车的出行(通勤)市场,却被更快、更舒适、更便捷的摩托车、电动车、私家车,甚至是公共交通,占领的所剩无几。
截至目前,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国和出口国,以2019年为例,生产自行车5400万辆,出口5351万辆,但国内需求却不尽如人意,销量逐步下跌,2019年全国自行车累计销售1249万辆,同比下降23%。
如果自行车会开口说话,它可能会说,“我老了,但我不服”。
一路下滑的市场份额,一路狂跌的出行占比,自行车已经从80年代成功者的代言,沦落为最后一公里的代步工具,打工人标配。自行车曾经的行业自豪感,也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。更可怕的是,每个清晨,都能在地铁站看到破旧自行车被一卡车一卡车的拖走,车把手碰撞的“嘎吱嘎吱”的声音,像是一首过气工具的挽歌。
但是,命好,不如运好。
每个隆冬的尽头都是春暖花开,自行车市场也是如此。
02
卷土重来
自行车崛起的第一个机会,大城市免堵(堵车、堵心)神器。
ZB是我的好朋友。住北京二环边上,每个上班的美好清晨,总被堵车搞的心烦气躁。后来改乘地铁了,但是安检、等车、人挤人,也都整的他不胜烦闷。
挣扎许久,最后转念一想,化繁为简得了,果断买了一辆专属自行车,悠哉悠哉上班去了。
后来,疫情持续了3年,非公共交通出行成为了出行的一种必要补充,给自行车复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。
ZB入坑之后,盛邀自己的多位好友加入骑自行车通勤的行列,据好友描述,一旦入坑骑一段时间,就发现自己腿也不酸了,心情也畅快了,其中妙处,令人无法自拔。
而且这三年来,「户外」成了一道都市里的心墙,大自然在墙外,被管控的肉身在墙内,尤其今年,不定期就会遇上行程变更,临时被禁足的情况,一种「需要外出」的强烈情绪从心底涌起来,但是距离不宜太近,也没法走太远,更不能太消耗时间。
这时,「骑行」来的刚刚好,你不止可以看家门口的风景,轻轻松松去3公里以外,也可以感受林荫道上的斜阳,河畔的清风和郊区旷野的舒畅,更无须在拥挤的环境里呼吸彼此的空气。
美团单车曾统计过,2020年春天,疫情刚得到控制时,全国日均骑行量较2月疫情暴发期间增长了4倍多。2021年上半年,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数据,在轻工业的全部19个大行业中,自行车是19个轻工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增加值增速超过30%的行业,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8.4个百分点。足见自行车需求回暖的速度之快。
而且,在小红书2022年站内的投票结果中,骑行也是排名最靠前的户外运动之一。
在疫情这三年,自行车市场也出现了一个新趋势。以前国内的运动自行车市场非常小,销量最好的是山地车,骑行人员更专业,也有一些竞技需求。但是这一次销量最好的却是公路车。
什么是公路车?也叫“跑车”,适合在城市以及路况比较好的公路上骑行,车身较轻,讲究速度要快,会有种流畅的体验感。演员吴磊就是一位骑行运动的资深爱好者,他曾在微博发布过多段骑行经历,有网友扒了一下他晒过的3辆公路车,分别是闪电汤玛克SL6,限量版SW SL7,和colnago C64 黑金典藏版,三辆车加起来总价值至少在20万以上。
没错,公路车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贵。
根据美骑网《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》,从2017年至2021年,山地车骑行用户的占比下降17%,而公路车则一路攀升至74%,稳居榜首,比折叠车和通勤车占比的相加总和还要多。
都是自行车,公路车和山地车又有什么区别?(如下图)
仔细对比后,你发现没有?公路车比山地车更适合非专业和非竞技的普通人骑行,尤其它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骑行场景适配度极高,比如通勤路上可以骑,郊区大道可以骑。无须结伴和求生训练,更容易被我们在生活中驾驭。
显然,在国内,骑行这项慢运动,正徐徐走向大众。
ZB和他的多位好友,都是人到中年才爱上骑行,也没什么竞技、参赛的需求,对自行车的青睐更是始于通勤,陷于公路,忠于喜爱。
03
为生命体验而付费
我还有一个朋友YL,也是个奇人,经常一天骑行220公里(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往返一趟)。
那日,我突然心生好奇,便问他:骑行220公里到底是什么体验?都已经40岁的人了,你干嘛要吃这份苦啊?
他说:“其实一天骑200公里本身不难,比较挑战的是途中3000米左右的爬升,一座座山峰,爬坡和放坡,爬坡的时候只有自己,车和山,你几乎都能听到汗水滴在车架上的声音,冲刺时的心跳,精疲力竭后的压力释放,但很快又得继续启程,因为还有下一个山峰在回城的路上。”
有一瞬间,我觉得他说的不是骑行,而是在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——
迎接挑战,接着为之付出一切,当努力过后,不论结果,只留3秒回味,然后收拾行囊继续赶路。
他要的,是释放,是自由,是享受这种生命体验,而不单单是上下班。
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《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报告》中显示,「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花费更多」这一项占比高达40.3%。过去40年经济飞速发展,我国已经进入人均万元美金的社会,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恩格尔系数中的基本生存占比逐渐降低,2014年至2019年降了6.6%,而精神需求则日益增加,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,“体验、品质、服务、个性”,在消费者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。
顺着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,制造到服务的时代大潮,骑行相关消费呈现出“预算升级、消费升级”的特点。美骑发布的《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》显示,国内消费者2021年比2019年在骑车上花的钱更多了,比如“整车购买”,3000元以上消费占比连续四年增长,其中购买5000元以上整车的用户同比小幅增长2.59%。
骑行运动的火热,正印证了为生命体验而付费的消费趋势。
写在最后
10岁,骑的是纯真。
20岁,骑的是青春。
30岁,骑的是生活。
40岁,骑的是人生。
我们总在生活中寻找活着的意义,但是意义,又何尝不是由一个个生命体验串成的呢。
在美骑的《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》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据,近2年来骑行人群中,31-40岁群体的增幅最快,而18-30岁的群体降幅最快,中年人越来越热衷于骑行。
看着这个数据,我痴痴的想,有没有一种可能:在骑行人数增加的中年人群体里,有这么一群人,从少年骑到了中年,骑过了一整个青春,他们只是年纪增长,但从没消失,自行车从他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成为最热衷的运动方式。
40多岁的他们一如从前,骑车穿梭在乡间、山林,忘乎年龄、权利和金钱,宛若18岁的翩翩少年,心中无畏,只有前路。
骑行的火爆,自行车市场的复燃,又重新把我们对自行车的遥远记忆,拉回到眼前。
车在变,时代在变,但乘风少年的心,未曾改变。
(主笔 / 佳雯 嫚玲 责编 / 江雁)
「执笔为剑,陪你穿越财富峡谷」戳关注,右上角菜单栏···键,设为星标
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合作
分享↓点赞↓在看↓
更多感悟,更多陪伴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